高校教学管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3-10-21 23:12:38

  随着物流行业在我国的蓬勃兴起、政府对物流企业的大力支持、社会对物流管理的关注,物流人才的需求巨大,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高校数逐年增加,截止到 2009年达到了279所。尽管近年来我国物流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高校物流教育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高校物流教育缺乏专长及特色,物流实践环节匮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物流专业的发展方向,物流专业定位和学科设置混乱,教学方法的改革留于形式,物流人才教育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目标体系,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多层次、全方位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高等院校物流类专业理论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训和谐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物流人才成为物流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由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面组织的学位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多渠道、梯度明显的物流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尚未建立起来,物流教学中没有形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水准的教学过程,高职高专、研究性本科和应用性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多重叠部分,跨度也不大,教学方式也没形成差异。行业协会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缺少人才培养的合作,没有树立起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

  物流管理专业是具有实践性较强的新兴专业,培养物流理论素养高、管理岗位职业素质和技能高的人才是物流人才培养机构应承担的责任。我国高校管理专业由于开设的时间不同,物流教学方面投入不同,教师队伍构成不同,导致教育能力参差不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内容上也存在脱节。

高校教学管理培训十篇

  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较重视课堂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学生对实务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不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更谈不上创新。高校都缺乏市场需求具备何种素质的物流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这使得高校无法培养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物流专业的建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因此相关的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而且出版的与物流相关的教材内容和质量也难以保证,更新速度也非常慢。难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教材的缺乏不利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而且也妨碍了教师视野的开阔及知识的更新,不能紧跟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缺乏战略人才培养方面相关课程设置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职业资格相关考试内容,培养不同领域最高经营者物流人才教育目的设计的课程。

  物流专业教材的内容更新慢,没有及时反映出随着物流环境变化而采用的不断涌现的新技术的教学过程,没有明确区分,不同领域物流应用知识、技术、运营、管理、规划、战略等专业性内容。课程设计注重共同课程和盖伦为主,教学中通用的内容较多,缺乏时代性、新颖性,不适合产业不同、业务不同需求不同的专门人才的现实不符。

  传统教学中,基本上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引导和启发。教师单项灌输。基本上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时空,学生缺乏参与,造成学生只会简单的模仿,缺乏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物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传统的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宜。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经验可以少走弯路。通过学习借鉴和总结,将其结合到我国物流教育实际中,进一步的促进和提高我国高校物流教学水平,通过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元化和谐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物流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性特征日趋明显,其他行业和跨国公司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迫切需要通晓本行业专业知识,又熟悉物流管理和运作的专业物流人才。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方面的人才通过目前的高校教育很难以满足需求,只有构建将高效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资格认证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梯度明显的物流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才能提供合格人才。结合我国物流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与高校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层次性的培养目标。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各类物流管理高职高专及中专层次的物流教育重点应放在物流操作技能人才的培训方面。高校的物流管理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高校物流教育与职业资格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要提高整个物流人员的素质,除了不断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以外,还必须重视物流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智能型职业资格,不仅需要娴熟的动作技能,而且需要较为综合、复杂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这类资格的获得不仅需要长期的练习,而且还需要学习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智能型职业资格则比较复杂,既要看实际任务完成情况,又要看获得能力的过程如何、深层次的专业素养如何。当然重视通识课程的教育传统也不可忽视。在如何处理高校物流教育与职业资格关系问题上,我们应充分理解与认识两者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必须根据职业资格的属性特征,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资格与高校物流教育间的关系,任何不加区分地融合或排斥的做法都不利于职业资格制度的健康发展。应用范围是普通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单位资源整合与和谐发展。

  应细分现有的物流师考试制度,比如可以分为企业物流师、物流技术师、国际物流师等,这有利于满足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物流职业层次多样性和物流岗位复合型的人才等物流人才培养多样化需求特征。我国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虽已起步,但较混乱。现有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笔试合格以后就可以拿到资格证,现行制度是通过考试培养了大量的物流管理者,但实质上他们在物流现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笔试通过后,还应该要求笔试通过者参与一定时间的物流实践学习才能为其颁发资格证,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同时,应适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对该体系的培训内容中与中国国情不符合的方面做适当的修改,推出了中国物流行业及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培训,同时承担资格认证或职称的评判与审定。

  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性质以及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确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物流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应涉及以下内容: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教育领域;物流信息领域;物流运营管理及运营领域。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内容及时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实习这一环节。特别是中专与高职的学历教育,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即开发管理、过程管理、后期管理,每个阶段、过程所涵盖的内容都非常系统、细致。一是开发管理。开发管理是继续教育培训的前提,主要包括继续教育培训的市场可行性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主要对象、授课教师的选取以及确定招生宣传方案,培训方案、培训地点的选择与确定等相关的问题。二是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主要指教与学全过程的监督与检查,确保规范、有序、有效地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对学员来说,主要是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程考核,以及课程毕业设计等情况进行跟踪、了解、管理,对任课教师来说,主要涉及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反馈、管理。三是后期管理。后期管理主要是做好培训的总结评估、资料存档工作,培训结束之后的总结必不可少,只有总结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发现培训过程中的一些优势做法,才能为今后的培训积累宝贵的经验。同时,做好收集工作主要包括培训学生名单、成绩档案、培训授课教案、考试试题等材料。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内容所涉及的三个过程,涵盖面广,牵涉到学校很多个部门,比如招生计划主要由培训处完成,教师的安排由教务处、甚至需要院系来配合,所以培训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否则很难做好。因为过程复杂,也就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继续教育培训的工作实际,就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一是机构身份不明。高职院校关于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身份、职责没有统一的规定,有些高职院校培训机构从属某个院系,有些从属于机关,如果把它作为院系的一个机构,基本上很难发挥它的职能,会出现上下协调沟通不畅,学校资源很难整合,运行效率低,服务水平差的局面,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把培训机构作为创收的主要来源,无视专业分散、学员学历参差不齐等问题,完全丧失培训机构本身应有的职能,严重挫伤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积极性。二是管理模式落后。

  管理模式落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没有真正重视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也就疏于对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或者制度不完善,没有信息反馈的畅通渠道,没有工作的有效监督等等,事实上,继续教育培训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和优秀的教学质量,才能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因为继续教育培训面临学历水平低、生源构成复杂等困难。三是师资力量薄弱。部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职的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都是在学校正常教学任务的教师安排好了之后,才会安排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教师,没有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另外因为部分高职院校对教育培训思想上不重视,这方面的教师招聘流程标准不透明、不公开,导致管理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

  针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重视。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培训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明确机构所承担职责和历史使命,要给予相应管理机构职权,教育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更是要端正认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和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二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可以考虑实行教育培训分级管理架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作为职能部门进行监管,所有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由下一级的院系继续教育机构完成,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作为职能部门对教学效果、学员的满意程度等进行跟踪、考核,确保教学质量。同时要经常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的研讨会,总结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三是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为了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应该定期组织继续教育的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培训,比如讲座、考察、研修等形式,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师资水平、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培训制度是指为了培训教师,所有与该培训相关的人员和机构都要共同遵守的规则及程序,主要包括培训组织机构与功能、培训内容与形式、培训理念与程序以及培训保障机制等。在美国,高校教师培训被称为大学教师发展(Faeulty Development),是指在学校内外环境的作用下,大学教师个体围绕其职业角色需求在认知、态度、技能、修养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具体包括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等内容。

  美国没有地区性或全国性的高校教师发展行政管理机构,各高校平等地获取高校教师发展的各方面信息,高校教师都可以申请教育部的教师发展基金资助,教育部各高校教师发展项目并不统一管理。全美各高校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师生规模、学科发展需要及教师自身特点等,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师发展活动和项目。在法规与制度方面,美国没有全国性的高校教师发展法规制度,学校主要通过建立相关组织机构管理和实施教师发展项目。尽管美国联邦教育部设立的中学后教育改善基金也为高校教师发展活动提供资助,但没有对申请资助院校的项目作出严格、统一的规定。参与实施高校教师发展活动的组织机构包括高校教师发展的校内组织、基金会和服务公司。

  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校内组织是高校教师发展活动直接和具体的责任部门,它依据学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主要有校园中心、多校区合作、特殊目的中心、院系模式四种形式;基金会对美国高等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为高校教师发展项目提供资助,同时,还通过对申请资助项目的审批、检查评估等途径,来影响高校教师发展活动的内容和方向;高校教师发展服务公司主要根据高校或教师的实际需要,提供一系列的研讨会、短训班、出版以及咨询服务,帮助教师将公司出版的资料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

  中国高校教师培训组织机构分为三个等级:主要由两个部级培训中心六大区级培训中心和省级培训中心及培训基地组成。1985年,为了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完善我国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体系,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建立了两个部级师资培训中心。随后,国家教委又分别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即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设立六大区的培训中心。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建立了本省(市、区)的高校教师培训中心,从而形成了在教育部领导下,以两个部级培训中心为核心,六大区培训中心参与组织协调,省级中心、重点高校和一些重点学科为培训基地的培训组织机构。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实行全国统一管理模式。两个部级培训中心的日常工作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称为“北京中心”)和武汉大学(称为“武汉中心”)两所学校代办,其基本职能是师资培训、组织协调、信息交流和研究咨询;六大区培训中心的职能主要以国家教委下达的全国高校师资培训的总体要求和年度计划为依据,组织本大区的联合培训,完成年度培训任务,并承担本大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薄弱或新兴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负责高校师资工作计划、信息和经验的分享与交流;省级培训中心以及培训基地处于中国高校师资三级培训体系的基础层面,它们既接受教育部和两大部级培训中心的领导,也接受所属大区级培训中心的指示,是高校教师培训任务的主要执行机构。

  综上,美国没有全国性或地区性的高校教师发展行政管理机构,参与实施高校教师发展活动的组织机构主要是高校教师发展的校内组织、基金会和服务公司。高校教师发展的校内组织主要是通过校内责任部门管理实施教师发展项目,主要依据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基金会主要为高校教师发展项目提供资助,影响着教师发展活动的内容和方向;高校教师发展服务公司主要是根据高校或教师的实际需要,提供一系列的研讨会、短训班、出版以及咨询服务。与美国相比,中国有全国统一性的高校教师培训组织机构,主要由两个部级培训中心、六大区级培训中心和省级培训中心及培训基地组成,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促进了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这种整齐划一、整体推进的组织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高校教师培训的要求。

  美国高校注重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重视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培训内容比较全面,不但包括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涉及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内容,同时还包括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幸福等各个方面。在教学发展上,帮助教师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在专业发展上,帮助教师提升学术科研水平,扩大专业影响力;在组织发展。上,为院系领导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供咨询建议,以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在个人发展上,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条件,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关心教师健康状况,提高教师福利水平等。

  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形式多样:从组织形式来看,美国高校教师发展以学校为主体,独立自主开展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包括校园中心模式、多校区合作模式、特殊目的中心以及院系教师发展项目等形式,适应不同的院校环境;从服务对象来看,对不同学校、不同职业发展阶段、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教师都有专门的教师发展活动;从教师发展活动方式来看,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提供的各种咨询活动、研讨会、专门的教学技术辅导等,还为教师提供发展的资助和奖励、帮助教师建立教学档案袋、邀请校外专家提供教师发展服务,并为教师提供各种生活和工作上便利等。

  中国高校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和提高学术科研水平为主要内容。根据200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被调查的1086所高校中有699所高校把“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作为培训的首要目标,占被调查高校的64.5%;27.95%的院校将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首要目标;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作为首要目标的院校仅占

  2.58%。受学校过于重视学历的影响,一些教师为追求高学历,转换专业方向,选择容易考取和获得学位的专业,而这些专业与教师的岗位相去甚远,反而失去了培训的意义。甚至有些证书学习班,不管学习效果如何,只要完成听课任务,拿到证书,就等于完成了培训任务,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教师在培训中的个性需求。

  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形式相对单调:从组织形式来看,我国的高校教师培训组织形式虽然有11种,却大都是以帮助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层次以及学术科研能力为主要目标;从培训对象来看,我国高校教师参加培训的多数是新教师、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大多是讲师及以下职称,相对忽略了其他职业发展阶段和年龄阶段教师对培训的需要;从教师发展活动方式来看,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培训者处于支配地位,受训教师处于被支配地位,忽视了高校教师作为学习主体的客观事实,未能形成培训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受训教师只能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不能致用的问题比较普遍,教师学习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综上,美国高校注重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重视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师培训内容更全面,不但包括教师教学、科研,还包括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个人幸福等。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形式多样,各高校根据其实际需求,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教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师发展活动,如学术休假、咨询活动、研讨会、专门的教学技术辅导等。与美国相比,中国高校教师培训主要以学历学位补偿为主,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从而忽略了对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强调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相对忽略其他发展阶段教师的培训,主要以填鸭式讲授为主,缺乏有效的互动沟通。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培训机构依据政府部门要求设定的,结构单一、模式趋同,忽视了高校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难以体现不同类型学校、不同职业发展阶段、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科、不同职务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差异性。

  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充分体现出服务与发展的理念。服务教师成为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发展的理念渗透到教师发展活动过程之中。在发展服务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活动以教师的内在需要为起点,不仅包括提高教师工作质量和能力的活动,还包括各种帮助教师改善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努力。从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容来看,它包含了教学发展、专业发展、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从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形式看,它主要根据高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教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师发展活动如咨询活动、研讨会、专门的教学技能辅导等。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是尊重教师个人意愿和选择的发展,是以帮助教师提升综合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

  在美国高校教师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高校教师发展机构首先对高校教师发展活动项目进行需求调查评估,根据高校教师的需要确定教师发展项目的内容和形式,然后通过网站、发行实时通信等方式为高校教师提供免费午餐或晚宴,与教师充分交流,使教师了解学校提供的各种服务,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师个人按需定制培训菜单。一些专门从事高校教师发展服务的公司主要根据合作院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服务计划,包括短训班、研讨会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这些服务中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规定服务完成后要达到的效果。各种服务都有明码标价,教师和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在教师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及项目完成之后,教师发展组织机构邀请教师对其所参加的项目进行评价,提出改善意见,以便改进,这是一种“需求一菜单―选择”的程序模式。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理念较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培训是以学历补偿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注重理论培训,从而削弱了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训形式上以满足多数人统一的培训要求为目的,培训模式整齐划一、整体推进,注重培训规模和效益,忽视了高校教师需求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又由于教育行政和主管部门、高校以及委托进行培训的机构三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还不明确,导致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而教育行政和主管部门制定培训规划项目往往不能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受委托的培训学校和培训基地难以从被培训的教师那里获得有效的信息反馈,最终影响教师培训质量。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确定的高校应作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法人实体,教师培训理应是高校自主办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还是一种政府行为,师资培训规划由教育行政和主管部门制定,师资培训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建设、领导和管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职责就是根据上级主管们的统一培训要求,以名额、任务的形式将培训活动分派到教师,参加培训的教师接受统一步调和内容授课,培训者凭借其专家的身份在培训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负责知识传授。在这种组织安排中,受委托的培训机构从政府获得经费,向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受训教师所在学校不能直接向培训机构提出培训、服务的质量要求。与高校相比,教育行政部门难以了解各高校教师的具体情况,所做的培训规划难免脱离教师需要,这就容易导致培训难以落实、培训部门疏于管理、培训的指导教师对学员放任自流、学校实施培训积极性不高等多问题。

  综上,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充分体现出服务与发展的理念。服务教师成为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发展的理念渗透到教师发展活动过程之中。在这种培训理念下,美国高校教师发展项目实施是一种“需求―菜单―选择”的程序模式。在教师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及项目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对其所参加的项目进行评价,提出改善意见,以便改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发展。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理念相对落后,教师培训仍是一种政府行为,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职责只是将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分配的名额安排到教师个人,教师被动地参与培训。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观念和做法虽然有效地利用了培训机构的资源优势,标准统一,方便操作,但是也压抑了教师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束缚了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合理而有效的经费支持是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物质保障,是成功组织教师培训的重要条件。

  美国高校教师发展项目经费来源主要有学校预算、私人基金会、政府以及专业协会等。学校预算是高校教师发展项目的基本经费来源。学校用于教师发展的经费一般占预算1%-2%。学校通过预算为高校教师发展活动提供各种费用,这些费用包括购置相关资料图书、组织会议和短训班、

  进行教师发展活动宣传等,一些学校也为教师个人申请的教师发展活动提供资助[引。私人基金会对美国高校教师培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支持作用。由于申请基金会资助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基金会的资助只是高校教师发展项目一个不稳定的经费来源。除此之外,联邦政府和一些高校教师发展协会也会为高校教师发展项目和活动提供一些经费支持,如美国富布莱特计划、高校教师专业与组织发展协会等对美国高校教师发展都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美国高校教师发展项目偶尔还会得到个人捐助。

  我国在高校教师经费的投入上虽然保持了一定的力度,但培训经费短缺仍是困扰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高等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规定,教师培训工作的经费来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调查发现,在实践操作中,三项之间的比例为48.45%、37.53%和4.57%。《高等教师培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根据需要或计划安排参加培训的教师,学习及差旅费用应由学校承担”,还规定“在校内或校外培训的教师,其工资、津贴、福利、住房分配等待遇。各高校应有明确规定,原则上应不受到影响”。调查发现,很多高校为分担经费压力,制定的相关培训制度中规定,教师需要承担的培训费用比例达1/3,很多教师认为培训对其待遇有影响,而一些学校对接受培训教师的补贴不能兑现,导致教师要为培训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这就降低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师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综上,在美国,高校教师发展项目经费来源主要有学校预算、私人基金会、政府以及专业协会等。学校预算是高校教师发展项目的基本经费来源,私人基金会、政府以及相关专业协会对资助高校教师发展项目起着十分重要的补充作用。与美国相比,中国高校教师培训资金相对紧张,经费来源相对单一,其中政府的资金投入还相对较少。培训经费短缺仍是困扰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原有的高校教师培训,采用以政府为主导、集中建设高校教师培训中心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培训中心体系为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这种政府主导的培训模式,已限制了教师培训的多样性需求,难以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水平,已经不能适应高校教师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我国推进高校教师培训体系回归到“学校本位”已是必然选择。在美国,没有统一性、计划性很强的高校教师培训和高校师资培训网络体系,高校教师发展主要是各院校通过组织化的方式(如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学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使其成为一种有制度保障的实践,并使其大规模的展开成为可能¨引。对我国而言,我们可依托院校成立专门的高校教师发展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发展活动,这将更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水平,也更适合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

  我国的高校教师培训大多是以提升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涉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只有岗前培训、单科进修和骨干教师进修班等少数形式。而参加培训的教师多数是新教师、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大多是讲师以下职称。实际上,不同学校、不同职业发展阶段、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教师都有不同的培训需求。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高校教师培训的做法,根据教师发展规律,从高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培训内容设计上不但要包括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同时还要包括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幸福等各个方面。通过培训不但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还要帮助教师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改善教师人际关系,提高教师自信心等。关心教师子女成长,为教师提供时间管理、压力管理咨询、教学技术咨询、职业生涯咨询等培训内容。在培训形式上,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举办教师咨询、讲座、研讨班、学术休假、经费资助等多样化形式,为我国高校教师提供发展进修的机会,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教师培训仍是以满足多数教师统一培训的要求而设计,讲究规模与效益。培训对象只能被动地参加培训项目,培训形式单调,从而束缚了教师培训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为了使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更好地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中国师资培训机构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高校教师培训理念和培训程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为教师培训活动的根本目的,将服务的理念贯彻到教师培训活动的全过程。认真调查和研究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探寻以学科或专业为依托、以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为导向、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为前提,以促进高校师资队伍整体建设为目的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不同方法的师资培训新思路。在培训工作中要密切关注教师的工作需要,为教师提供所需要的帮助和支持。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招生扩招以来,我国各种类型的学校也处于高速发展中,不同类型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式的成立、起步、成长以及消亡,虽然我国学校规模发展迅速,但高校教学质量却呈现与之相反的发展态势,即随着我国学校规模、数量的总体不断壮大之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却出现了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产生这种情况一方面在于学校生源质量的下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教师总体素养的下降,这种变化是否预示着在未来学校的发展迟缓甚至会出现大多学学校在竞争中消亡呢?

  无需过分悲观,让我们回到学校的本质上去看待问题,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间竞争的核心在于什么?在于人才的竞争,也就的说现今至很长一段时间的未来,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潮流中屹立不倒,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于学校的人才的创新能力,只有学校具有持续性创新氛围,教师具有持续性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如何培养学校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多方的投入,其中对学校教师的培训管理成为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我国各种学校已经认识到培训管理的重要性,在学校实际工作中,也推行了大量的培训管理,如针对新教师的基本技能培训,针对特殊情况的案例分析讨论会以及不定期的学习交流等。

  表面繁华,但在我国学校培训管理过程中,培训管理的投入产出比相当低下,简而言之就是学校培训管理与学校所需要的期望值之间差距很大,甚至没有达到基本要求,这和学校培训管理现状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为了首先学校培训管理的高效化,提升学校教师的综合能力,为学校输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满足学校应对不同竞争环境的需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学校培训管理的现状,并对培训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之后为提高学校培训管理的实际效果,从标杆可视化角度,提出几点意见及建议。

  纵观我国学校培训现状,虽然培训类别众多,学校投入资源量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管理流于形似、教师积极性不高;培训方式方法单调,效果不显著;培训管理成果难以转化为学校实际生产力以及关于培训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

  虽然我国学校针对教师能力的提升基本都采用了培训管理,但培训管理体制机制与培训管理实际而言,出现了相对滞后的现状,尤其对于我国众多中小学校而言,甚至缺乏应有的培训管理体制机制,这就必然衍生很多的问题,具体显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培训管理效果好歹没有应有的评价机制,由于体制机制建设的滞后,学校培训管理实际工作往往是只进行培训,对于培训效果的监测由于缺乏标准,往往采取的模式就是教师写一份学习心得等措施进行,这种对学习效果的评测缺乏量化指标衡量,无法对培训管理效果进行衡量;其次,问责制缺乏,由于以上的现象,培训效果评测缺乏,对培训管理人才的问责制就无法建立,这就必然导致相应的培训人才缺乏动力支持等。因此笔者认为想要培训管理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体制机制的建设刻不容缓。

  在学校培训管理实践中,一方面,由于没有对学校受培训管理人员提出明确的需求,导致这类群体都培训管理不重视,对于部分教师而言,甚至出现不愿意接受培训管理,这种情况必然使得培训管理流于形式,对教师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学校对教师的培训管理基本没有与绩效考核机制相挂钩,无法牵动教师的实际利益,基于此,我们对学校教师的心理进行分析就能得出,在教师心中,由于没有与绩效考评相挂钩,必然使得他们认为培训管理可有可无,使之对培训管理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在培训管理实践中,学校对教师的培训管理往往只是就知识理论而讲解知识理论,必然使得培训管理课程单调以及教师对该专业的培训管理认识度不足,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根源在不对管理培训操作模式使用有一定的问题,大致说来就是学校培训管理缺乏一些显性的标杆,没有榜样,从而导致培训管理效率低下。

  在学校培训管理的实践中,培训的流程大致如下所示:首先确定培训管理课程体系,之后选派专门的培训师进行该门课程的培训。在培训具体实践中,主要采取讲授式的方式进行。这种培训操作模式必然是很单调的,对于大多数学校培训管理而言,由于学校资源的限制,学校培训管理师基本上都是学校内部人员,这类人员由于自身的特征,必然使得培训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讲授式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性不足,使得培训方式单调,直接导致培训效果不够显著。

  从笔者列举的学校培训管理现状来看,导致学校培训效果好坏的根源在于几个方面,首先是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建设的之后;其次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最后,也是直接影响培训效果不佳的根源,培训管理缺乏导航,缺乏榜样,没有指示引导作用。为此,为有效提升学校管理培训的实际效果,笔者将基于以上分析出的结论,为培训管理的提升,为学校输出更多的、满足学校需求的人才,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的结论,笔者将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培训管理实际操作过程三个方面,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笔者已经论述,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学校,关于学校培训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严重滞后,但纵观国内外著名学校,在培训管理这部分中,不乏很多成功的学校,如日本丰田公司推行的精细化管理、微软公司的柔性管理等,笔者认为这些成功学校为我国众多学校会起到标杆作用。通过可视化技术(由于这些成功学校多数为知名学校,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学校而言相对透明),学校可以组织相关成员,收集相关资料,为本学校关于培训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作用,这样对学校体制机制的快速发展以及完善起到很重大的作用,从而为培训管理期望值的达到提供保障作用。

  造成培训管理效果不佳的一个方面在于学校的管理培训师技能不足,由此导致培训管理过程单调,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影响培训管理的效果及质量。为此管理培训师的技能提升成为了首要条件,如何提升这类群体的能力,是培训管理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管理培训师的能力培养亦可采用标杆可视化的方式进行,首先针对培训内容,查找我国著名的管理培训师,了解他们的知识体系以及上课技能实际,并以此人作为自身的榜样,采用可视化技术,先学习模仿这类群体的能力,之后再集成创新,完成超越,这样学校内部的管理咨询师能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着质的飞跃,对培训管理效果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培训管理的效果如何,主体在于受训人员,现阶段我国学校培训管理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笔者认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学校受训人员没有榜样作用,为此在培训管理过程中榜样的树立至关重要,这能够从心智模式中有效的对学校受训人员进行激励,使之对培训管理更加积极主动,直接影响培训管理效果,但在榜样选择过程中,更要结合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榜样的选择应在学校内部产生,选择学校内部在某一方面做的比较优秀、卓越的成员,以此形成教师的激励作用,这样才能依托有效的标杆(榜样),让学校教师可视化的学习,对培训管理效果的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 崔双平.以提升学校教师业务能力为导向的培训管理研究[J].北方经济,2012(05):93-94.

  高等院校参照自身战略发展目标,综合评估本校教师潜力,运用学校各种资源开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培训活动,叫做“校本师资培训”。其中“校本”也就是从学校的问题出发,将学校作为问题处理的基础,其目标是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工作,提升教学水平。本校人员才是此培训的主要参与者,以此作为参照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切实解决本校实际问题。

  和普通教师培训相比,校本师资培训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以学校为基础”、“在校内”、“为了学校”。第一,以学校为基础。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发掘学校及教师的潜力,充分运用现有小嫩外资源,释放出学校生命力。第二,“在校内”。此培训服务于学校及教师。在学校内实施改善教学实践的培训活动可以作为校本培训,其成功的基本前提就是全校教职具有较强的主动参与性。第三,以学校发展为目标。进行校本师资培训不仅是提升教学实践,进一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增强办学能力,改进办学水平,实现学校长远发展。

  校本师资培训的实施原则主要有几个方面,灵活性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实效性原则、整体发展原则和以校为本原则。第一,保证灵活性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因为此培训必须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能闭门造车,特别是针对性及专业性很强的高等院校还应该综合经济发展状况,强化高校的横向横向联系。同时,也要按照部分学科的特殊要求或者高等院校教师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性对待,采用分层次进行,逐级提高。第二,实效原则。师资培训的管理方式、培训形式以及培训的内容均应适应学校的发展,重视教师的发展需要,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防止盲目效仿,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第三,整体性发展。校本培训需要把教师的整体性、全面性发展放在重要地位,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校本师资培训既是学校和教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反思性学习和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学校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及学校发展教师,才能应对社会变化带来的挑战。终身教学理念中需要建立教师学习体系,激励教师努力去获得知识及技能,这也是培训研究实践的内容之一。素质教育是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竞争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师资培训就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问题,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校本师资培训结合实践与理论,让教师始终保持反思心态,不断在教学中找寻、解决问题,树立问题处理的自信,发掘出专业发展的优势资源,保持高校中的知识探究氛围。

  一般情?r下,教师的幸福程度受到教师工作满意情况的影响。工作满意度影响着高校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甚至还会干扰到教师的身心健康,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性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时间安排的科学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哲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表示,若要实施自由教育就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自自由的学科与自由的时间,强调了空闲时间的功效性。他认为人不再操劳生计的时候才能有完全的闲暇时间,不会去从事在各种自己都看不上的职业来伤害心灵,而是很理性的去参与一些崇高和具有真正意义的活动。学者刘良华也指出,在职教师多为现实生存状况在到处奔波,根本无暇鼓励自身的专业性发展。教师除了普通课程教学之外,还进行科研工作,没有精力去进行专业化培训,限制了教师创造、思考的时间。刘良华学者提出应该“解放”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校本师资培训中,时间安排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影响到培训活动能否成功展开以及培训效果满意度,影响到教师的参与性。现在部分高校运用的是一刀切的方法,始终坚持整齐划一。高校行政部门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强制规定本校教师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培训活动,完全忽视教师在时间上的自由性和弹性。高等院校教师的任务繁重,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是两座大山,工学矛盾尤为突出,若不充分考虑教师的时间自由性而强制性的进行集中培训,教师即使参加了培训活动也会因为部分紧急事情未处理好影响到培训效果。高校中只有部分院系课程较少,一般学院教师的课时量均在17-20节。教师必须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备课、答疑、作业成了教师日常基本工作,空余时间相对较少。学者刘良华认为校本师资培训总是以任务的形式出现,而不是根据教师的内在需求,对教师构成了某种警告,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多数高校的校本师资培训活动均是由教务处与人事处合作实施。培训的内容、形式、对象、时间、地点等完全是由教务处与人事部门统一安排。每年某个特定时间,教务处就会出一个培训通知,没有问询过培训对象的意见。例如,2012年,重庆某高校的师资培训通知中指出,该天有课的教师不能缺席培训,全部停课参加培训,不参加者在来年还要再次参加培训。从中可以看出,培训的组织管理具有很强的强制性,高校教师的参与程度极低,淹没了师资培训的人文性与科学性,这是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将作为培训对象的教师角色定位于学生,其处于被动状态,必须接受说教,这丧失了此培训应用的价值,有效性很低。

  教师作为被培训的人,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动参与到师资培训中,才能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没目标。因此,师资培训制度应该尊重培训对象的自由,重视其内在自觉意识的激发,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会局限教师对自觉意识,培训对象很容易产生反感心理,采取消极应付以及抵触的方式参加培训,让校本培训只浮于形式,并无实质性效果。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有医疗、住宅、穿衣、吃饭等,若当前生活还不能满足上述需求,也不会萌生高级需求。中国虽然强调了要尊师重教,但教师的生存状况却不尽人意,多数教师必须为生计奔波,尤其是大学教师。高校青年教师经过几十年的学习之后进入到高校工作,但其生存状态并不是外界眼中那么光鲜亮丽,四处兼职的高校教师大有人在。校本师资培训的参与者多为被迫的,教师没有响应的交通、工作报酬等补偿。现在多数高校在校本培训上有一定的经费支出,但因为制度化保障的缺乏,导致经费保障的落实难度较大,具体体现在:第一,校本培训经费的支配形式不恰当。多数高校经费流向了管理和培训教师授课两方面,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具体需求,培训活动没有被当作是高校教师工作的组成部分,对教师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激发造成了阻碍。

  1)建立和完善学术休假制度。学术休假制度是一种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休息或者旅行来调节教师以及研究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美国高校教师在本校服务达到一定时间后即可以申请,增加教师的学术创造能力,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从实际出发,给予教师思考和阅读的空间。

  2)控制工作量。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的工作量较大,包括必要的教学工作外,还有辅导员工作等,空余时间较少,参加校本师资培训也是非常被动的。因此,高校应该保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时间,重视培训的时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运用培训学分管理电竞竞猜官网官方机制。校本师资培训是高校教师的一种必备学习活动,可以将学分管理制度应用其中,保证教师的时间弹性和自由行,满足教师兴趣、时间上的个性需求,避免行政命令的强制性给培训对象带来的伤害,增强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校本师资培训应该尽量降低行政对培训的干预程度,促使行政化管理转变为学术化组织管理。第一,高校可以设置校本师资培训管理单位,负责培训的相关事宜。第二,校本师资培训的管理中应应用扁平化管理模式,进行分权管理,引导高校教师进一步关心自身专业化发展,也能够拓展培训管理的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第三,明晰机构职责。校本??资培训的对象、内容、目标、程序以及形式等均有对应部门来负责,将培训经费落到实处。

  1)完善高校师资培训经费预算制度,为校本师资培训活动设立资金账户,并做到专款专用。

  2)适当增加培训经费的投入,保证高校的师资培训费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扩宽资金筹集方式,完善融资模式,为高校校本师资培训提供财力保证。

  3)完善培训经费监督考察制度,保证经费的流向,只能用于培训课程的开发、培训教师和管理人员在交通和生活方面的资金补助、专家授课、教研室活动、资料采购等方面。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精神之际,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中国免费文秘网 )推动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省厅制定了《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部署了我省教育干部“十一五”培训工作,规定了干训工作的具体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及各项保障措施。

  “十五”以来,我市教育干部培训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进一步巩固,提高培训全面推进,高级研修培训的规模稳步扩大;培训方式不断改进,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培训实效越来越显著。特别是在学校德育工作、新课改实施、规范办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效。全市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为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前,我市的教育干部培训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培训工作,党的和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干训“十一五”规划为我省干训工作明确了目标。贯彻落实省干训“十一五”规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各县市区教育局及各培训院校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落实精神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战略性的认识,切实响应省教育厅及市教育局的号召,紧紧围绕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按照“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以提高培训质量为核心,积极部署,加强指导,狠抓落实。要认清目标,明确任务,立足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创新培训机制,健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教育干部的素质与能力。要积极引导各级各类教育干部,营造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学以致用、求真务实的氛围;努力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干部保障和人才支持,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根据省十一五规划要求,我市十一五干训的主要目标是:全面落实大规模、高质量培训我市教育干部的任务。通过培训,使教育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组织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市级培训机构引领示范作用,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分级培训、统筹协调、保障有力的培训格局;教育干部参训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各项培训制度逐步完善;师资队伍不断优化,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培训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培训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保障更加有力。

  1、积极完成省级组织的各类培训。①引导我市的省高(完)中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省、市级一类、二类幼儿园园长及广大教育行政干部积极参加省级任职培训和提高培训及现代教育理论培训,按质按量完成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任务。②配合省教育厅做好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培训和名校长培训培养的选拔推荐工作。③积极参加省级培训的针对皖北地区市、县的400名农村乡镇中心校校长培训。

  2、切实有效地搞好市级培训工作。①积极组织全市的初中校长任职培训和提高培训,力争任职培训率和提高培训率都达到100%,所有中学新任校长全部持证上岗。②组织全市区内的小学校长参加任职资格培训或提高培训,力争培训率达到100%,所有小学校长也全部持证上岗。③组织全市(三县四区)至少10%的乡镇中心小学骨干校长参加高级研修培训。④争取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都参加任职资格培训或提高培训,培训率达100%,做到持证上岗。⑤积极组织初中及市区小学校级后备干部培训。⑥实施市级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培训。⑦力争将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干部轮训一遍。⑧积极组织我市农村乡镇中心校校长培训,实现农村中心校校长的全员参训。⑨力争与相关高等院校联办教育学原理或教育管理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系统提高一批中青年教育管理干部在教育及管理方面的理论修养。

  3、指导落实县级培训任务。①各县市区要认真做好所属区域内的农村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工作,力争做到农村小学校长任职培训率达到100%,提高培训达100%,做到全员持证上岗。②各县市还要做好城区内小学校长的全员培训工作。

  五”规划,加强宣传;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巩固和完善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推进在职校长提高培训,加强骨干校长研修培训,逐步提升中小学校长学历层次;要保质保量完成“十一五”干训目标。各类培训学校要结合受训人员的实际工作,积极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用新的办学和管理理念武装各级各类校长,着力提高各类校长的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以推动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为加强和完善校长持证上岗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切实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做出应有的贡献。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把教育干部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分级培训,分级管理。市教育负责全市教育干部培训的统筹规划、管理协调、业务指导、质量监控和相关信息服务工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完善教育干部培训的领导体制,统筹部署和定期研究本县区教育干部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实施。要将教育干部培训情况作为考核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业绩的重要内容,对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贯彻落实干训工作不力的人员,要实行责任追究制,根据情节,给予党内行政记过处分,严重的将降职或开除职务。

  1、以人为本,促进发展。遵循和把握教育干部的成长规律与培训需求,激发教育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将教育干部培训与事业发展、干部成长进步紧密结合,提高教育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战略思维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2、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加强对全市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根据培训的实际需求,分别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实施分类指导。培训计划要注重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薄弱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合理分工、分级实施。

  3、倾斜农村,均衡发展。结合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我市农村学校偏多的特点,全市教育干部培训要“突出骨干,加强农村”,重点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从培训政策保证和经费支付上加以倾斜,加强城市与农村校长培训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之间校长队伍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均衡发展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体系。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理论学习、总结经验、研讨问题与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引导教育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立足于我市经济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密切关注和跟踪国内外教育发展最新动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积极开发、引进和整合优质培训资源进入教育干部培训领域,鼓励支持培训机构之间开展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加强培训区域合作,促进国际交流。

  1、进一步加强干训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培训质效。各培训基地要继续充实干训教师队伍,完善学科力量配置,积极派干训教师出去进修、挂职锻炼,积极参与省干训教研活动,组织干训教师开展教研和系列课题研究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兼职干训教师队伍,整合培训资源。按照公开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从熟悉教育规律、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干部、中小学校长、知名专家学者等各类优秀人才中选聘兼职教师,使他们走上我市干训教学讲台,建立全市教育干部培训的专家资源库。进一步优选优聘省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有计划地组织干训管理者开展系列课题研究,进行专题考察学习,促使他们深入认识教育管理实践,开拓他们视野,提升他们的干训管理理念。

  2、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探索干训教学新模式。各培训基地要做好训前调研工作,组织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长,会同专家学者,针对我市教育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系列课题,及时添设这些既反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要求的、又贴近管理一线、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内容和课题,使分段教学更加合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培训模式。加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问题解剖、现场观摩等实践性教学,综合运用现场诊断、挂职锻炼等培训模式,研训结合,以“研”促“训”。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积极推进教育干部远程教育,面向基层,为教育干部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长提供便捷的优质培训资源。依托中小学校长提高班、高研班,围绕主题,举办“名校长论坛”,提升教学层次,提高培训质量。

  3、强化制度建设,保证训用衔接。各县市区教育局要认真贯彻《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完善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把校长培训取得的成效作为干部任(聘)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强化培训与干部培养、聘任、考核之间的联系,突出培训与任用的有机衔接。凡未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的新任校长,必须在任职之日起至六个月内,接受任职资格培训并取得“任职资格合格证书”。在职校长,“十一五”期间必须参加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对于未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和在规定期限内未参加提高培训的校长,其本人不得参加教育系统各种“评优”、“评先”,不得申报高一级教师职务,其所在单位不得参加达标学校、示范学校等评比活动。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按计划参训的中小学校长,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直对免去其职务。继续将教育干训工作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各级学校、幼儿园办学水平评估范围,加强督导检查。对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4、规范管理,从严治训。市教育局将加大对全市干训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各级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案与计划必须经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方可实施。为加强培训过程的监控和考核,将建立调训任务完成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各县区教育局要加大培训质量监控力度,定期对培训进行检查评估,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内容和方式选择、培训师资选聘以及培训过程管理等环节上加强监督。各级培训机构对参训学员要严格管理,实行考勤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定期考试、考核制度,考试考核成绩和写实性书面学习鉴定存入本人档案。严格培训学籍和培训证书管理,建立完善的培训登记制度和备案制度。由省教育厅印制的各类教育干部培训证书实行固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日趋增加。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确立起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建立起合理的培训考核制度,调动起全体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高职院校构筑成学习型组织是众多高职院校在培训方面努力实现的目标。

  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培训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已成为高职院校在招生、就业市场上能否取的成功一项关键工作。现在每家高职院校都在做教师培训,但如何使教师培训发挥作用出效果,而不仅仅是形式,就要求必须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方式、理念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和持续地创新。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管理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培养适合的人才,首先必须加强教师培训的管理。以往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培训管理主要表现在培训的定期性、教师的出席签到等日常行为方面,而忽视了教师培训必须站在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进行管理。

  在高职院校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与此相对应,人事部门亦必须在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来制定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对高职院校来讲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靠引进,另外一种就是靠学校自己培养。从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凝聚力以及对高职院校文化的认同感等方面出发,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应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内部培养上。因此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重点也就是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培训工作的有的放矢以及部门工作服务于全局工作,亦有利于培训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比如将创新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教师培训工作就应围绕如何提升创新工作的质量、如何把创新作为校院文化融入教师工作、理念等方面来开展。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战略的实施及成功必须要有合理的计划来保证,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计划管理是教师培训战略管理的体现和具体落实,教师培训一般应在上一年度未来制定本年度的培训计划。各二级部门应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确定的部门发展战略和计划来制定部门教师的培训计划,并报学校人事部门进行核准及汇总。人事部门在汇总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学校下一年度教师培训计划安排。培训计划又分为各部门必须参加的专业培训课程,如机电专业教师必须参加概率统计分析、优化分析等课程的培训;而一些公共培训课程,如管理学基础理论、课题申报讲座等,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时间安排,自由报名参加。

  对于与实现学校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部门及教师则进行重点安排,如安排教师参加由高校或专门咨询机构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或聘请外部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培训。

  好的计划必须要靠好的实施才能实现。学校人事部门必须加强对培训的实时反馈和跟踪,对未按计划实施培训的二级部门应予以黄牌警告,并对其部门主管在年终考核时予以扣分等处罚。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在出席签到单上签字,在培训结束后也必须对教师进行合理的考核,最后各培训实施部门要将签到单、考核结果等交学校人事部门保管。对不按时参加培训及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要进行通报批评,并要求其参加补考,直至合格。同时,为掌握每次培训效果,人事部门应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发放培训评议表,让教师对每次授课内容及培训讲师进行评议,对不合格的培训讲师要及时提出警告和改进建议,若连续出现两次警告,则取消其培训讲师资格。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高职院校及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安排教师培训时,必须合理协调,才能使教师培训切实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日趋重视,培训费用也快速增长,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高职院校间竞争日趋激励的环境下,如何使教师培训走出俗套,创造出积极的效果,就必须在培训的理念和方式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高职院校一般将教师培训作为一项日常例行工作来管,甚至觉得教师培训不但浪费时间,甚至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行为,与其让教师参加培训,还不如通过加强管理,使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来得更好。因此必须转变教师培训是一种浪费人、财、物的理念,必须树立一种教师培训是高职院校的一种长期投资行为,是可以使高职院校获得长期综合竞争力的专项投资。

  对教师进行培训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转移,逐步增强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凝聚力及团结精神。同时通过持续不断地培训,可以增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认知力和做事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从思想上将教师培训视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一种软投资,其重要性比看得见摸得着的大楼投资、设备投资更为重要。它将比高职院校其他投资更为重要,一定会给高职院校带来丰硕的成果。

  一般高职院校通常采取你说我听、课后考试的培训模式,这种传统的培训模式,对于提高被培训者的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帮助不是很显著。在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方式的创新上,应根据被培训老师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例如,对于基层教师的培训,方上应更多注重培训中的互动性、实用性,让其在接受培训过程中,不断有亲自动手的实践机会,不断增强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学校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应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性与挑战性,从而可以不断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概念形成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培训方式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培训兴趣不足,也是培训难以取得效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在注重高职院校内部培训方式不断改进创新的同时,可以适当聘请外部专家以及派教师参加专门培训机构组织的专业培训,一是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二是可以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培训质量和水平。

  对教师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一是培育和形成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二是可以不断提升教师技术、能力水准,为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实现奠定基础。由于教师接受培训到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对教师绩效的考核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培训的考核较为简单,一般采用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形式对于参加培训的老师来说,会认为不过是走个过场,不会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久而久之对培训的重要性就会忽视。由于考核方式松懈,导致被培训的老师在接受培训时往往心不在焉,或忙于玩游戏、聊天。

  因此,在培训考核的创新上,必须注重短期与长期相统一、个人绩效与高职院校绩效相统一的原则。这就要求学校人事部门必须将教师培训记录和绩效考核记录统一归档,并定期进行审核,查看老师在接受培训后,绩效有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将培训绩效纳入考核,主要目的在确认培训课目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培训有没有真实起到相应的促进效果,从而增强全体教师对培训及考核的重视程度。

  做好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前提是培训讲师的培养和选拔,一个好的培训讲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讲,培训讲师基本上由资深教师和部门领导兼任,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培训讲师对参加培训的老师的优缺点及需要加强的知识点了解较深,容易做到对症下药,但受到自身知识面及结构的限制,对技能及知识等方面的全面革新很难做到。

  因此,高职院校在采用本校师资力量给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培训讲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培训讲师应从高职院校内部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同时也要考虑能力、学历、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因素,以衡量其能否胜任这一角色。对培训讲师也要不断进行培训,以使其不断丰富视野、拓展技能的同时,将所学知识传授给本校教师。

  由于高职院校内部结构及不同院系的知识、技能的复杂性,一个高职院校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均采用本校培训讲师来完成。因此可以邀请一部分外部专职培训讲师来校对某一专业问题开设讲座,在学习外部先进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可做到更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和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召开区小学校长工作研究会2011年年会,举办校长和镇(办)教育助理员论坛,交流研究成果和挂职学习体会。深入开展校长读书工程,以小学校长研究会为载体开展校长读书论坛活动,充分利用校长博客、名校长工作室,开展小学校长教育论坛,加强交流,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促进中小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启动新一轮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并向副职延伸,举办第十期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培训成绩计入校长档案和学校发展性评价,借助研究会、名校长工作室等载体,加强我区校长同省内外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合作交流。以多种形式将镇办教育助理员和名校长外出学习的经验分区域,分层次,分专题进行广泛传播。

  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积极邀请全国教育名家名师来我区中小学送培、送教、送研,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分享优质培训资源。今年3月份,举办“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基地”项目启动仪式暨“百位名家名师进”活动的开幕式。借助中国教育学会先进的教育资源,利用知名的专家和名师,引领和培养区骨干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自觉性;提升全区教育培训的品质,通过名家名师和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开阔视野、更新理念、增强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进一步发挥区已有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名师工作室,带动更多教师加入名师成长行列;开展课题研究,探索提高区域教师群体专业素质的有效培养途径和评价机制,建立名师后备资源,扩大骨干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师资质量,打造教育核心竞争力。

  全区各个学校都是名家名师进活动的基地,各学段的全体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各单位要根据教育局的统一部署,通力协作,妥善安排,保证全区活动协调有效的开展。

  与知名外语培训机构合作,借助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方法和培训力量,开展全区英语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先期做好小学英语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重点是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训。在此基础上逐步延伸到初中和高中学段,通过培训,为我区英语教学的新突破打下基础。

  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精神,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工作。

  1、认真落实教师培训的课程化体系标准,定期做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去年下学期,我们已经成功开展了全区小学教师师德远程培训,从课程开发到管理模式、作业的评论反馈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受到了一线领导和教师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努力实践的优秀学员;今年将按计划开展初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远程培训,要求各单位认真组织,以求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活动安排另行下发)

  2、做好各学校校本培训工作的管理、检查、指导、组织考核、学分登记认定等工作。积极探索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完善校本培训管理考核制度,进一步落实《区校本培训评估标准》《区继续教育评估细则》。开展第二批校本培训示范校评选工作。以校本培训示范校的评选为契机,促进校本培训规范有序地开展。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2009-2013年)的通知精神,制定《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各单位应以继续教育学分为总抓手,积极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认真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3、继续开展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培训,启动幼儿教师培训工作。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关于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对全区幼儿教师进行一次系统的全员培训。今年完成农村小学音美教师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训工作。提升农村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4、推进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过关培训和“五课功”技能培训。通过各种导学活动,努力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1、各单位师训干训负责人要认真学习有关资料,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积极关注培训资讯,合理协调安排有关培训事宜,及时反馈一线教师的需求。

  为适应月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根据国家、江西省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精神,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7号《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实施意见的通知》(赣教发〔2011〕1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江西省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坚持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通过培训,建立起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为促进我区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从我校教师队伍实际出发,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分层培训”的原则,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教师队伍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以“国培计划”为引领,“省培计划”为拓展,市、区培训为主体,校本研训为基础,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为主要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校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城乡均衡、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全员培训是面向所有教师的培训,是教师培训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培训项目。“十二五”期间,凡是在教学岗位上的教师都须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将师德师风、新课程、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等作为全员培训的重点内容。培训形式以校本培训为主,区内集中培训和区外培训为辅,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主要安排在教学期间和暑假期间,由学校组织;校本研训要适应各类、各岗位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明确研训目标,建构研训内容,采取有效研训形式与方法开展研训活动。要加强校本研训的专业引领,加强教师自我研训的引导,通过有效的制度和科学的评价提高教师参与研训的自觉性。区内集中培训主要安排在暑假期间;区外培训按省厅、市局要求组织。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

  校长需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每五年在职校长必须接受国家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校长外出培训,促使校长创新管理,特色办学,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争做骨干校长。

  认真组织校中层干部参加省、市组织的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加快骨干中层干部培养,遴选责任心强、办学理念先进、工作成绩显著、社会影响好的中层干部外出培训。通过有计划地组织中层干部外出培训,促使中层干部创新管理,特色办学,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努力培养一批骨干中层干部。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根据新时期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切实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班级管理能力。

  骨干教师培训分三个层次。一是培训校级骨干教师。学校以提高课堂效益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研讨、专业发展研修、同伴互助、网络平台等培训形式,定向培养学校学科骨干教师,每年每校每学科要培养学科骨干教师1-2人。二是培训区级骨干教师。通过专家指导、校际合作、区外集中培训等培训形式对学校培养的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和指导,培养区级骨干教师。三是组织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在区级骨干教师中,遴选师德高尚、专业功底扎实、科研能力突出、教学风格鲜明、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围绕政治素质、专业水平、科研引领等方面,通过选送到省内外重点高校集中学习、知名中小学校跟班锻炼等形式进行骨干教师提高培训。

  加强英语薄弱学科教师在岗自修,提高专业水平。在校本研修中强化英语学科教师培训,使英语学科教师不断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实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