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09:26:28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则是教育及科研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研究行为。任何教育行为都不可能摆脱教育观念的影响。当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束缚着教师大脑的时候,这个教师必然固守旧的教育思想、方式、方法,朝“经验型”教师甚至“教书匠”方向发展。如一位教师确立了先进的教育观念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就会在实际工作红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朝着“研究创新型”教师方向发展。北京师范大学裴秭娜教授在《对教育观念变革的理性思考》一文中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能抓住观念问题,谁就能在世界教育改革中以新思路、新举措站在排头兵的位置。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观念中的核心观念,有了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其他诸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等都易随之发生转变,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所以在保障学科基础知识传授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是新课程的功能取向。这一取向与提倡优质教育并不矛盾,实际上“促进人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正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有了这个认识,教育科研工作就不会偏离大方向。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要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新时代的教师要单人多种角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教学,又要研究;既要善于策划组织教学,又要运用好现代技术技能;既要改善师生关系,又要加强与同事、家长和社区的合作。这种多角度定位有助于教师拓展教育科研工作的视野和范围。在各种角色定位中,“既教书又育人”的角色定位是首要的。重视育人本是教育特别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和要求,但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却不是少数。我国教育对象的大众化,独生子女以及市场经济和信息多元化社会特征都决定了要求强化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否则就是教育的严重失误。如果一个教师真正树立了既教书又育人的角色观,其教育科研工作就会更多地涉足最有价值的育人艺术领域。“既要搞教学,又要搞科研”的角色定位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再是“教书匠”,“经验型”教师也已落伍时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走以反思和研究自己教育教学为途径的专业化发展道路,朝着“研究型”“专家型”方向发展。这一角色观不单规定了教师的研究只能,还规定了教师教育科研的取向。

  尽管不少教育研究专家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已作明确界定,但学校大多数教师仍然不明白到底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其研究行为往往处于盲目、随意和无效状态。作为校本培训,我们有必须把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问题作为基本问题重点解决。让老师们明白什么样的研究才是自己需要的研究,什么样的研究才是适合自己的研究,什么样的研究才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中小学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研究不应是“专门化”的学术研究,也不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不是对教育规律的注解、求证和确认。研究的出发点不是要破立论题,而是要“解决问题”,研究的结果不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是问题的解决和行为的改进,最终的成果不是交流论文或著作,而是获得成长和发展。“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说法非常简明地概括了教师教育科研的内涵特征。

  教师教育科研直接指向教育实践,重在运用已有成果改造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主义”行为、“非理性”行为和“无意识”状态。教师是教育实践者,不可能也没必要去要求他们构建新的教育理论,发现新的教育方法,他们的研究主要是要解决在教育实践中不主动学习和不自觉运用国内外重要的教育科研成果的问题。换言之,应用性研究就是要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教育科学立论可以指导教育实践,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教育科学理论并不能预测每一个特殊的教育情景,因此就有了一个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实践进行研究,也就是如何把理论应用于特定的教育情景的研究,即应用性研究。

教育科研培训十篇

  必须说明的是,应用性研究并不排斥理论研究和理性思考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并不等于不搞其他研究。

  我们这里所说的论坛并不是网络上的论坛,而是大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针对某个主题进行自由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的校本培训形式。它是学校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搭建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平台,特别强师的主体参与、行政领导与名师专家的引领作用。论坛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而交流、讨论的依据是“话题”,由“话题”导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以此为依据展开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

  学校开学初将教育论坛纳入年度计划与学期计划中,由学校师资培训处制定相关培训制度,规定开展教育论坛的组织及相关负责人以及论坛次数等事项。论坛分多个组别,如由学校负责的骨干教师论坛,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年级组论坛,以学科为主的学科论坛,以备课组为单位的论坛小组以及以课题为单位的课题论坛小组等。每个论坛小组最好由学校行政人员负责或参与,其目的是便于组织与管理,学校不仅能了解论坛开展情况,也能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

  确定论坛主题:每组织一次论坛活动都要确定一个主题,主题要紧贴实际,紧贴教师的教育生活,并提前告知大家做准备,参与人员可根据内容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形成自身对相关内容的思考,比如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以便在交流中提出,使大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布置论坛地点:确定一个固定的论坛地点,我校将地点设在教师阅览室,有专人负责管理。会场布置采取了圆桌的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面对面的交流,更主要的是给大家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这样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学校还为参加论坛的教师专门准备了水果、茶、咖啡等。

  主持人把控讨论的方向:每次论坛都要确定一个主持人,主持人由学校行政人员或有较强表达与组织能力的骨干教师承担,主持人在引导讨论话题、激活思维、总结结论方面要有一定的能力,这对讨论具有引导与促进作用。在讨论时,要把重点放在“议”上,大家要互相转换角色,质疑问难,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

  创设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创造轻松愉快的交流讨论氛围非常重要,这才能为教师们的畅所欲言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大家一边享用水果、饮品,一边讨论,这样的论坛氛围更有利于提高论坛交流的效果。

  论坛由主持人(可安排一人协助主持人工作)的开场白拉开序幕,教师根据所准备的材料适时地参与交流,而论题要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主持人可以安排当面辩论。由于话题鲜活,辩论深刻生动,论坛很具有吸引力。许多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还可等下次再收集材料继续讨论,也可以聘请专家作出解答。

  教育论坛本身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这里让大家相互交流,袒露困惑,分享心得,相互启发,梳理思路。交流中的大家所提出的个案都是平时教学中的琐事,但挖掘出的却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所达成的共识整合了集体的智慧,形成了论坛的主要观点。每次论坛要针对主题总结出结论,由专人负责整理,将整理出的讨论话题复印给大家重新进行梳理,无论这一结论是否完善、完美,都是大家讨论的智慧结晶,它可以指导教师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给今后的工作以启发。

  这是论坛创设轻松愉快氛围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学校行政人员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不能以学校领导的身份在交流中批评或指令,这样只会造成论坛的紧张气氛,使之失去优势作用。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表现欲望,培养教师的参与热情。

  开展教育论坛活动之前要提前通知参与人员,这样不仅让参与人员有所准备,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参与人员处理好自己的教育教学或家庭事务,以便使论坛正常开展。学校要给参与人员创设参与条件,如安排课务方面优先考虑或帮助调整课务等。

  干部教育培训是党管干部的重要体现,是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干部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1]。如何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干部创业本领,持续推动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快速、健康的发展,是当前所面临的一大重要命题。本文拟通过剖析农业科研单位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探讨。

  在国家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下,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应特别重视和加强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只有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大力加强农业科研单位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努力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2],才能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科研业务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发展需求。

  在农业科研单位,有些干部重使用轻培养、重业务能力轻理论学习,漠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认为其可有可无,只需要凭借经验,就能做好管理和科研工作[3];对于各项培训更不愿参加,有些干部会因农忙无闲暇时间,对培训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易安于现状,对培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即便参加教育培训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达不到预期的培训目标和效果。

  当前,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仅仅局限于上级组织部门的组织安排,迫于工作压力,对干部因教育培训而教育培训。也有些单位的干部职工,因干部提拔或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原因,需要通过在职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竞聘或竞争的筹码,只是一纸文凭,而并不是想通过教育培训来拓宽视野,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

  教育培训经费短缺,是制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原因,当前,国家已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相对充足,但仍有部分单位并没有经费,使得培训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提高干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有些单位组织干部教育培训只是完成上级部门的安排,有的是为了拓展人脉[5],使参训人员达不到增补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现在通常一般的教育培训学时紧凑,内容充实,参加培训的人员较多,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消化程度不一,从而导致教育培训质量不够高。

  农业科研单位要从科研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下阶段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感,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结合干部职工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引导干部职工正确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提高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干部教育培训经费是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的基本条件。农业科研单位应高度重视干部培训工作,整合资源、优化环境,积极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经费支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坚持把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教育培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年底进行充分调研摸底,准确掌握干部成长规律和实际工作需求,根据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科学组织或安排干部培训,切实提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赵洪岩.抓好教育培训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J].国土资源成人教育,2000(34):34.

  [2]霍永刚,李志宏.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思考[J].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2).

  [3]赵彦明.高等学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探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1):23-25.

  开幕式由赵明先生主持,苏立康、王小飞、王海燕、赵明等专家作了“少教多学”专题报告。会议期间还举行了首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和首届“教育艺术家成长论坛”。7月30日下午,大会闭幕,闭幕式上首先为首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和首届“教育艺术家成长论坛”优胜奖获得者颁奖,同时举行了“中国·无棣海洋贝瓷杯”征文比赛活动颁奖仪式和首批立项实验学校授牌仪式。

  课题组特邀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王小飞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饶杰滕教授、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法律顾问程振勇律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春旺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伊道恩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史绍典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鹏举教授、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课题组组长赵明先生、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社长、《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社社长陈鹏博士、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福建省宁德市教研员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及课题组副组长朱芒芒、田万隆、王来平、孙雷、张伟忠、葛宇红、刘华、蒋红森、陈高潮、刘桂英等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

  开题培训会上,专家们的报告精彩纷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的《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王小飞博士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规范与研究设计》、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博士的《基于课程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课题组组长赵明先生的《“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设计的构想与实施》、无棣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郭云鹰先生的《无棣人文历史与语文教学》,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回归语文教学本真”的主题。与会者通过近距离接触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课题研究的方法策略和最新进展,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感悟到了“少教多学”理念的魅力,激发了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首届“教育艺术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小组,按照先观摩示范课、后展示参评课的程序进行。高中组的示范课由来自浙江省温州中学的张小珍老师执教《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初中组由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的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和湖北武汉胡擎老师分别示范《最后一课》和《我知细叶谁裁出》;小学组则由北京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王文丽上了《迎接绿色》。示范课之后,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的18名高中、17名初中、18名小学语文教师同台竞技,展示教学风采。参加大赛的52节展示课,都比较地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少教多学”理念,各参赛选手凭借出色的课堂教学艺术,以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教学,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魅力,再加上专家视角独特的点评,给与会者耳目一新之感,让与会者受益良多。所有参评课,经专家评委和一线教师评委量化打分,共评选出一等奖24名(高中、初中、小学各8名),二等奖28名(高中8名、初中、小学各10名)。

  原定只用一个半小时的首届“教育艺术家”论坛,由于代表们热情高涨,不得不向后延续两小时。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校长、教研员、教师、名师工作室代表印余人纷纷亮出自己语文教学之剑,踊跃登台演讲,他们就“少教多学”开题研究和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各抒己见,对话交流,同时把自己在教学教研中的独到见解和宝贵经验呈献给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同仁,激起了众多与会者共鸣。论坛的举办,成功地为全国各地语文老师合作对话、交流分享搭建了专业平台,充分地展示了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

  课程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树立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原则、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乃至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师资建设等,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上,因此,研究干部教育课程更新的模式,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和课程建设的机制创新,是适应干部个性化、差异化培训需求,是保证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1.创新干部教育课程更新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干部培训面对广大干部,要适应干部的需求性,体现干部的主体地位。而要满足干部不断发展变化的培训需求,就要建立与现代干部教育培训方式相适应的课程更新模式,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

  2.创新干部教育课程更新模式有利于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是干部院校根据培训需求,为实现特定的培训目标,通过创设特定的教育环境,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的教育性活动。而目前我们有些培训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内容比较陈旧、滞后,时代感和针对性不强,难以解释错综复杂的问题,难以回答人们思想中的某些困惑;二是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适应干部最想学的东西不多,教学缺乏吸引力、感染力。针对以上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引入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及时进行课程更新。

  3.创新干部教育课程更新模式是适应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改革的需要。2008年7月,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自主选学与组织调剂相结合的机制。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相关的试点工作,并取得很大的成绩。而干部教育课程更新模式作为培训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适应培训运行机制的改革,进行不断的创新。

  创新干部教育课程更新模式要紧紧围绕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和办学要求,不断开发和建设能够使广大干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本领不断增强,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学风进一步弘扬,切实做到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为大幅度培训干部和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服务。

  1.需求导向原则。“以需定教”是现代教育的规律。要根据干部的不同需求,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差别化培训。

  2.能力提升原则。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必须同多样化、专业化、大规模干部培训的要求相适应,要以提升干部基本素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3.有序推进原则。按照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结合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实事求是,有序推进培训内容和课程建设与更新,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教学水平。

  1.明确理念。各培训机构的办学要求和功能定位决定培训机构总的发展方向,理念的明确要紧紧围绕办学要求和功能定位,这样有助于确定课程更新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体现培训机构特色,形成特色、精品课程。

  2.分析需求。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应进行需求分析。要建立规范化的调研机制,综合运用相关技术和方法,区分常规项目和创新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工作,准确把握干部培训的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性需求。在搞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培训课程。

  3.评估资源。创新干部教育课程更新需要考虑培训机构的资源条件,以决定做何种程度的更新。这里的资源指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是以学校的教材和资料为核心,它为课程更新提供了源头活水和信息支持。能力资源是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员的学习能力。培训内容和课程更新是以教师和学员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培训内容和课程更新的深度和价值,要结合不同层次的学员,按不同要求对培训内容和课程进行有区别的更新。物质资源是指在培训内容和课程更新过程中培训机构所具有的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与经费支持,它是培训内容和课程更新的物质基础。只有综合考虑以上三种资源,培训内容和课程的更新才会符合培训的实际要求。

  1.合作更新模式。(1)培训机构间的合作模式。即培训机构与培训机构的联合,这种模式要求各培训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办学要求相近,资源可互补,以此增强培训内容和课程更新的实力。(2)高校、研究机构与培训机构的合作模式。要充分利用高校、研究机构密集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和研发优势,提高培训内容和课程更新的深度和广度。(3)领导干部与教师间的合作模式。在培训内容和课程更新中,这两种力量有着各自的优势。领导干部熟悉基层实际,了解社会情况,熟知干部的所想、所需;教师具有专业背景,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两种力量的结合,可使培训内容和课程在力量与实际结合方面做得更好,更具针对性。(4)国内与国外的合作。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在干部教育方面各自的优势,开发、更新一些具有国际性、前瞻性的课程。

  2.教学互动更新模式。教学互动更新模式是指教师、学员、课程在教学情景中的互动关系。任何一种课程在这种互动关系中都会发生改变或创新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能力和学员需求实际。其过程是:(1)教师先要根据学员的需求进行初次课程设置;(2)学员提供反馈和建议;(3)教师的自我反馈;(4)进行课程更新;(5)课程设置更合理。最终,教师专业能力相应提高,学员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课程开发与更新的水平更高。

  通过干部教育课程更新机制最终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长期稳定的教师队伍;建成按照不同班次类型和干部素质要求设置培训专题和培训内容的,能够确保共性,兼顾个性,逐步形成主线突出、特色鲜明、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多元化培训主题和课程体系。

  坚持优化结构、扩大规模、集中办学、资源共享原则,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和培训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最优化。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按照“大教育,大效益”的目标,按照相同培训专题,将不同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培训流程,实行优势互补,统筹安排,集中培训,既节约资源又有利于管理,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2.师资资源的整合。按照“大队伍,大培训”的目标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满足分级培训轮训干部需要的在干部教育战线上发挥更大影响的教师队伍。通过采用“并”、“竞”、“聘”等方法整合和发挥现有人才的最大效力,形成“大队伍”。“并”,就是将几个培训机构的教师合并到一个培训机构,聚集现有师资资源。“竞”,就是通过竞争上岗,从现有教师中选用部分优秀教师,保留优质师资资源。“聘”,就是从高校和各级有关部门聘请专家、学者、领导为兼职教师。

  3.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的优化。培训机构要根据各自的培训任务和资源优势,立足优势学科,依托丰富教学资源,设计出体现培训机构特色的优势培训专题。要认真规划课程建设,开发一批各具特色的课程。在实践中,各级培训机构可以探索和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制度,留出相对固定时间作为开设选修课时间,规定学制较长班次学员一定的选修课程总量,根据届时在校各类班次学员总人数,安排一门或多门选修课程供学员选择。要建设选修课程库,并不断更新课程库。鼓励教师围绕社会热点、难点、前沿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积极申报选修课程,并在工作量计算、考核上予以倾斜,同时按照新开课程实施奖励。对于多次开设、多人选修、评价很好的选修课,既可以在学期结束或者年终进行奖励,又可以转化为专题课程。

  遵循干部培训的规律和特点,适应现代教育培训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培训方法和手段,是增强培训实效的重要途径。目前,干部教育培训综合运用了课堂讲授、现场体验、案例教学、交流研讨、音像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学方式新颖,效果明显。特别是现场体验教学是一个创新,零距离触摸历史,感悟历史,震撼力大,冲击力强,引发思考,给人印象深刻。干部普遍认为,案例式、研究式、体验式、模拟式、行动学习法等是目前他们比较欢迎的培训方法。因此,为充分实现干部培训的目标,各培训院校要根据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增强培训效果。要分专题、分步骤研究制定体现培训目标的培训教学流程和教学模本,指导授课教师学习借鉴,并在实际教学中尽量多地采用现代教学方法,特别是综合运用案例式、研究式、体验式、互动式、模拟式等方法。同时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手段,发挥音频、视频的直观效果和现场教学作用,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提高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的吸引力。

  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和课程的开发、建设和更新需要教师来完成,一支高素质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对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建立培训内容更新师资保障机制。

  1.建立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保证专职教师每年有一定的培训时间。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培养计划,采取举办培训班、高校进修、挂职锻炼、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等多种措施,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急需的专职教师的培养,着力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学科研骨干。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策划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2.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根据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和需求,选聘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教师。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考核、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优化师资队伍的有效机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实现资源共享。

  3.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专职教师职务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开展评选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深入推进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研究、科研课题项目制,通过项目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形成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局面。

  1.要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坚持为党的政治任务、中心工作服务和干部教育服务的科研方向,把科研的重点放在组织需要、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形成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的互动局面。

  2.要积极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研究。结合培训机构办学实际,探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促进干部教育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研究新时期干部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开发干部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要特别重视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对干部教育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当今世界各国干部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研究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干部教育的不同特点和经验。把成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推动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3.抓好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工作。要真正按照“教学出题目,科研创成果,成果进课堂”的科研发展思路,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机制,新的科研成果要及时进入课堂。必须坚持“四个统一”:一是教学专题与科研课题统一规划、布置,教学以科研为基础和先导,科研以教学为动力;二是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统一下达;三是教研力量与科研力量统一配置,合作研究;四是教学科研统一组织、协调、考核,形成“研究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的教学与科研促进的局面。

  择优竞争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充满生机与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方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择优竞争机制,可以剔除不适应干部教育教学的培训内容和课程,增加适合干部教育的培训内容和课程。

  1.培训专题和培训课程的招投标制。招投标制是整合优质师资资源的重要途径。根据培训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采取培训专题和培训课程研发项目招投标,申报通知,申报者可以整合优秀师资资源,组成项目组,利用团队力量联合攻关,集体申报,形成课程开发建设新格局。

  2.教师择优竞争机制。保证优秀教师能够充实到干部教育教学一线。可以通过开新课教师试讲活动、教学质量评估活动、培训内容和课程的申报活动和组织选派和专家推荐等四种途径,每年淘汰掉一些教学质量差、学员反映不好的教师,增加一些优秀的教师从事干部教育工作。以此带动培训内容和课程不断更新,在培训师资质量的提高和培训内容的更新之间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3.训中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建立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和学员三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制定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坚持以学员评估为主。把学员评估、专家评估和管理人员评估相结合,要以干部欢迎为品牌,以学员满意为评判,以教育培训效益为最高标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4.训后改进、提高更新机制。通过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和学员评估,培训专题和课程开发项目组要认真分析评估结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中央对干部教育新的要求,对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进行必要的改进和更新。每年按一定比例要淘汰掉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情况和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并适当增加新的培训专题和培训课程,保证有充足的培训内容和课程数量来满足不断增加培训需求。

  [2]吴林根.中国干部教育90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如同“百川归海,不背其源”,教师培训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它的内涵同样由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几组概念构成:“教育”与“教学”、“教师”与“学员”、“教书”与“育人”。只是在这里“教育”更多的是改变是强化是提升,“教学”更多的是培训是研修是更新,“教师”是指导者培训者,“学员”则是我们实际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教书”与“育人”则是从专业成长和师德师风方面对教师整体素质的加强和提高。因此,教师教育工作是一个上下联动的系统工程,探究提升教师培训的内涵发展,我认为依然要在符合教育规律的提前下,根据教师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和培训对象的实际来科学构建其长效机制。

  一、探索教师教育发展进程,正确评价现状,是科学构建提升教师培训内涵发展长效机制的基础

  探索教师教育的历史进程,其起源可以追溯得很久远。但现代意义上的培训教育,特别是成规模成体系的培训,则是近些年的事了。由于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也有差异。以陕西宝鸡地区的教师教育为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标志,其以前,主要是学历提升教育和以职业道德为主的师德师风教育培训。这一时期主要特征是,以学历提升教育以主,多为教师自动自发的个体行为,统一的性很少。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师德师风教育主要采取校本培训的形式。这一时期的教师培训教育,在管理上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规定。

  第二阶段:从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开始到2010年。在抓好学历提升教育的同时,开启了教师全员培训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在培训管理上有了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政策规定,培训与职称晋升和评优评先等挂钩。在培训手段上有了新发展,教师培训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了“天网、地网、人网”有机配合的立体培训教育模式。使教师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教师参加培训的方式途径更灵活。更具有时代特色,更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教师教育需求。

  第三阶段:从2010年起,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为标志,教师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显著标志是教师教育培训的机制体制的建立和培训体系的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的召开,给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在已逐步建立起了“国培”、省培、市县级培训、校本研修等相互支持的教师培训体系。并且从培训机构、经费保障、培训目标、培训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从管理层面讲,教师教育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当前的教师培训逐步走向成熟,为内涵发展、长效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政府重视,社会关注,教师教育的职业化地位确立,教师自觉参与培训的意识和终生学习的理念逐步树立,关注教师教育培训的氛围形成并日趋成熟。二是教师教育培训的机制、体制、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为教师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开展,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三是教师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培训的内容、模式及措施不断创新,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发展。教师培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当前的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努力的方面。一是教师培训的理论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远远落后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二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行业的不均衡、教育内部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事业的发展。三是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教师培训与计划制、命令制,过分的行政命令与行政推动,挫伤着教师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教师参加培训的“生命自觉性”难能得以实现。教师培训的思想理念、施训手段都远远落后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二、立足教师培训工作实际,唤醒生命自觉,是科学构建提升教师培训内涵发展长效机制的关键

  教师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广、层次多、责任重。同时,又面临着教育领域共性的许多困难。在提升教师培训内涵,科学构建发展长效机制中,立足教师培训工作实际,唤醒培训者的生命自觉尤为重要。“生命自觉”是由叶澜教授最早提出的。它强调人的生命发展主要是内在动力主导和自主推进的结果,而非外力的促进,即非“被发展”,“主动自觉发展”也因此成为“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唤醒生命自觉,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常态性地深入基层学校调研,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及教师的需求,适时开展符合实际的培训项目,尽力改善教学与服务,努力提高培训者的专业水平,使教师教育工作向着更加深入全面、富有成效的方向发展。

  1.加强规划管理,探索科学化教师培训机制。积极调研,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实现师训质量的不断提高。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条例》,坚持依法治教。通过调研,制定教师培训规划,提前安排教育培训专业及计划人数,让教师对培训整体了解,根据个人需求参加培训,调动自觉性,促进积极性。

  2.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培训教育目标。高层次的培训团队、高品质的培训课程、高质量的实践活动、高水平的实践基地优化配置,是实现培训教育目标的良好条件。同时,结合培训实际,设置科研题目,共同研讨,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理论导引重创新,理念更新重前沿,实践操作重实效,人文关怀重过程”的指导思想,创造良好育人环境。体现培训生活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识,真正使参训者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得到陶冶,感受到现代培训带来的变化,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上转变教育理念。

  3.创新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教师教育专业化建设,不仅是―种理论的创新,更是一种实践的创新。因此,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要打破常规,积极探索,科学创新,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1)授课与交流相结合。培训中,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力求每次讲授能解决―个重点难点问题。同时,要求每个学员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写出能反映自己教学经验的论文,将全班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听取大家意见。(2)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由于教师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在职教师只能参加短期的离职培训学习或利用寒暑假集中学习,为此,既要做到高度重视集中学习过程的实效,又要指导教师学会业余学习提高。(3)送教上门与跟踪服务相结合。组建以名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组成的“师训”讲师团,针对教学现状和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先由个人根据专题内容准备讲课稿,再观看课件进行教学研讨。(4)建立学科指导小组,加强培训指导。分别建立、充实学科指导小组,并根据其学历、年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教学成果等,定期开展活动,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写成专题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进行讲授,指导教学改革,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三、紧扣教育改革和发展脉搏,体现教育本质和时代特色,科学构建提升教师培训内涵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措施的首要措施,而且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这对教师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师训制度,加强教育科研。

  1.加强教师培训科研,建立基于“三个导向”的前期调研、设计机制。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专业导向,深入基层学校调研,是提高教师教育针对性的基础。一是在设计培训项目和制定实施方案前,要下基层学校调研,与基层学校领导、教师座谈,了解教师需求,征求教师对教师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开设新的培训项目。二是开发基于新课程的高品质的培训课程。三是加强交流研讨,开好备课会。主讲教师要认真调研和积极准备,同时与大家讨论交流讲课思路与内容,精心制作课件,内容尽量接近教师的实际,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培训质量。

  2.构建“五型”名师团队培养管理机制。构建开放型、系统型、专业型、研究型、学习型的名师团队,形成良好的管理、教学、服务机制是培训长效发展的潜力。选聘特级教师、有突出贡献专家、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组建培训讲师团队,并加强日常的培训和管理。一是加大外出学习力度,提高培训适应能力。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或培训学习,以便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开发课程资源,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成校际培训交流协作网络。外出参加会议或培训教师围绕自己所取得的收获,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及自己今后怎么改进教学等问题写出书面汇报材料,让培训团队成员共享学习信息,强化校本培训效果。二是优化活动形式,促进教师全员发展。坚持日常的校本研修,开展教科研小组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学能力建设。

  3.构建基于网络社区的训后跟踪服务机制。高效率的培训后跟踪指导是拓展培训效果、延伸培训效能的重要途径。依托网络平台对学员提供更丰富的培训资源和更有效的指导,让参训学员在训后跟踪指导、互动交流中再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途径。

  4.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对师训质量评估,采用师生和生师双向评价模式,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形成性评价和问卷及终结性评价,及时调整培训安排,确保培训效果,形成教师教育科学、高效的管理评价系统。

  现场发放问卷44份,回收43份,问卷回收率97.77%,有效问卷43份,有效率100%。

  调查显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案例分析,学员们认为案例分析能够贴近一线教学实践,简单易懂易操作。专家讲座的形式喜欢度也较高,通过座谈了解到:专家精彩的讲解以及独到的见解能够让老师们了解最前沿的教学动态,以使自己能够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还有44.18%和27.91%的老师选择了共同体建设、教育沙龙。另外有18.60%教师选择了其他培训形式并附有文字说明:教学观摩、体育学科实践类培训。通过座谈了解到:选择教学观摩的教师们认为可以通过参观一些优质的体育课,学习到其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领悟设计思路和创新之处,突破校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封闭性,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学质量。一节精彩纷呈的观摩课会带来一定的启示,能够直接指导教学。选择体育学科实践类培训的教师们认为,体育学科实践类知识是体育教师教学的基础和根本,通过体育实践类的培训可以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这一现象表明,此次的培训方式不能满足体育学科骨干教师的需求。

  回顾此次的培训方式,主要采取传统的室内教学模式,安排的理论课程内容过多,室外的实践类内容太少,背离了体育是实践操作学科的特点,理论化过强,太枯燥,学员提不起兴趣。调查中了解到,教师们希望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让老师们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培训方式,大多数教师非常希望到名校观摩学习,得到名师的指导和培训。

  调查显示,骨干教师们收获最大的三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精神、对教育新理念的理解、教育科研能力。通过座谈了解到,在团队组建与素质拓展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团队活动给骨干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体验合作学习的机会,让老师们在小组活动中真真切切、淋漓尽致地体会团结协作的力量和智慧,在拓展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专家精彩的讲解以及独到的见解,让老师们了解了前沿知识和教学动态;通过培训师的专业引领,让学员了解了科学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明确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方向。

  调查显示,收获最小的是建立社会关系。通过座谈了解到,5天的课程有3天半是所有学科的集中学习,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缺少体育学科教师们的交流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调查显示,有4.65%的教师觉得培训时间安排和工作严重冲突,严重影响到正常工作。经过座谈了解到,有的老师在假期有训练任务;还有老师觉得平时很辛苦,好不容易放期,身心需要调整,假期不愿意被占用;还有寒假天气寒冷,培训不允许住宿,培训地点太远,交通不便等。教师们希望培训选择学期后半程(期末),在学期末的时候,体育基本结课,留给其他学科进行总复习,这时教师有一定的时间可以参加培训。

  调查显示,最需要强化的是教育科研能力,其次是教学改进能力和引领教师的能力。科研能力是教师更高、更深、更具内力的素质基本功,由于过去教师们对科研的不重视以及工作量、工作压力、家庭压力比较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科学研究,再加上自身文字组织能力差,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科的“科研软肋”就比较明显。在骨干教师提交的15篇论文中,经过修改只有7篇通过审核并刊发在长春教育学院学报。虽然在本次培训中,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学员们觉得要想取得良好科研成果还远远不足,还需要专业教师的引领。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是教育教学的领头雁和排头兵,虽然在工作中正在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但他们也非常迫切需要借鉴更新、更好的教学经验,超越自己,不断提升教学改进能力和引领的能力。

  调查显示,参培教师对项目的整体满意度、对项目管理团队服务态度与质量满意度最高、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的满意度都较高,说明此次培训的总体安排还是合理的。但还有34.89%对教学设施与条件、30.23%对用餐与服务质量、18.61%对研修(培训)方式、方法选择、16.28%对主讲和指导教师水平、13.95%对研修(培训)课程和活动安排、11.63%对研修(培训)成果与收获不满意。通过座谈了解到,参培教师认为教学设备陈旧,大屏幕看不清楚,教室太冷;用餐人多,当排队就餐时饭菜已经冰凉;理论课程安排太多,实践课太少,传统的室内讲授式教学模式,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给今后的培训提供了参考。

  调查显示,培训的课程设置、教学效果最满意的是《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呼唤心灵追求特色》《团队组建与素质拓展》《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思考》;《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及应用》《中学骨干教师如何做好课题研究》《教学设计的依据与方法》课程的设置比较满意,但是对集体集中形式的讲授形式不满意,如果这三门课程能够针对体育教学来讲,可以让学员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沟通和教学效果也会更好;不满意率较高的是《强化自身德才兼备―如何做好体育骨干教师》,教学内容浅显,教师讲课没有热情也没有激情。

  通过对本次培训的培训方式、培训时间、本次培训最大收获、最需提高的能力、课程设置、教学效果等的调查与分析,以及与参培教师的座谈与交流,得出以下结果:

  8.缺少亲临优秀课堂借鉴更新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改进能力、引领能力的学习机会。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注重培训前的需求调研与分析,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根据教师的切实需要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

  2.除教育学、心理学、师德教育等通识培训外,尽可能不进行多学科的集体集中形式的大课堂学习。

  多学科集体集中形式的大课堂学习,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缺少体育学科同伴的交流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所以要改进培训方式,尽可能以学科为班级,增加学员之间的交流环节,让学员在互助、互学、互帮同提高。

  培训时间包括培训开始的时间和培训结束的时间。培训的时间尽可能不安排在假期,特别是寒假;培训结束的时间尽可能不与学员的回程时间冲突。

  一线的名师,他们具有在课堂实践中升华出理念、理论与教学实际操作联系起来的经验,并且也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关注的、困惑的问题,通过实际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能够切实解决骨干教师存在的问题。

  体育学科的“论文写作以及体育科研”是体育教师的软肋,在培训中,不仅需要专家理论方面的引领,更需要结合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学特点聚焦案例的剖析,开展体育科学研究相关的专题讲座。可以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引领他们以自己的课堂教学为研究阵地,从中挖掘研究点,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不断改进教学的同时切实提高体育骨干教师课题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能力。

  在培训中,组织学员到基层学校观摩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让教师亲临课堂,通过看课、听课可以捕捉到有用的东西,把别人的教学长处、别人的教学绝技、别人的精彩之处无声无息地“嫁接”到自己的课上去,切实提高骨干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改进能力、引领辐射的能力。

  当前的培训安排在教室里的课程内容过多,是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模式,背离了体育是实践操作学科的特点,学员提不起兴趣,继续教育的质量自然得不到有效保障。应采用理论学习和术科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真正激发教师内心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是培训学习中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为了更好地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长春市教育主管部门正在加大投资,积极地筹建优质教师培训基地,为教师提供持续的支持服务。

  在聘请和选择培训师时,要认真考察其培训能力,并要提前审阅讲课内容,避免因人设课,避免相关课程的重复。

  依托网络资源定期布置作业、验收、评价,并开辟在线疑难问题解答、学员互动、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在师生之间和学员之间建立持久的联系,为培训的后续学习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李玲玲,张海珠.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8).

  校本培训工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教材为重点,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研究培训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校本培训,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校本培训的指导原则是:(1)针对性原则: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现实的和未来的问题。(2)实效性原则:避免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3)系统性原则:以学校整体发展为本,注重培训的系统性,以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4)自主性原则:学校自主培训、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5)开放性原则:注重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校外与培训机构有机协同与结合,在校内实行教学、教研、培训的有机协同与组合,教师之间互帮互助,寻求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开放的校本培训方式。

  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新教材能力这一目标,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教师教育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以教研组为单位,不断探索研训一体化,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提高教师熟练操作多媒体及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提高教师借助电脑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要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培训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要注重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技能水平。

  1、自主学习:教师自学,学校每学期推荐书目以及教育教学有关杂志,组织教师认真读书学习、交流研讨。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教师的浓厚兴趣。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学校共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4、教学观摩: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组织教学观摩,形成制度。5、参观考察:组织校内、校际之间教师教学交流,传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外出考察学习,取长补短。6、专项培训:根据不同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应急任务,集中进行短期培训;对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水平突出,有培养前途和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与研研室合作,重点培养,研修提高,培养研究型、专家型的骨干教师。

  学校是校本培训基地,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依托校内教科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工作。认真制定校本培训发展规划与年度培训计划,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和教师需求这个中心,探索符合学校发展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学校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实施。对培训质量、培训效益要及时进行考评、评估与反思,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培训的考核与期末教师考核结合起来。

  全面落实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等的培训,以同志“三个面向”为指导,认真踏实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师德建设,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培训的自觉性。

  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通过校本培训,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同时促进教师向现代型教师转变。

  2、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现代型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在课程教材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上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实现从职业型向事业型、经验型向科研型、高学历向高能力、书匠型向学者型的转化。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获取、处理和利用教育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上网查找教育资料的习惯。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撰写教学反思、博客的能力。

  以“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及心理素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重点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及县局组织的教师读书为主要内容,搜集、整理相关课改信息,组织学习、研讨交流,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随着合格学校的创建,以及专有教师的配备,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技能培训;一是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设备操作的培训,二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培训。全员普及培训电子办公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培训计算机和网络的管理,博客、网页的制作与应用等内容。引导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交汇在这个可以畅所欲言、无所不谈的平台上,从而使教师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进一步转变其教育观念。

  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逐步树立教研科研意识,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注重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本校、教师本人实际,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围绕中心校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有效地开展课题实验。

  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管理者,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非常重要。要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让老师组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让优秀的经验能得到推广,促进教师教学组织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班级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每位教师都有权利和义务开展和参加各种校本培训活动。校本培训采取多元培训的办法,注重立足校本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同时,走出去、请进来,注意吸纳校外资源并加以研究利用。通过专题培训、观摩研讨、课题研究、远程教育、等模式开展适合本单位实际的校本培训。

  教师的工作经历、教学经验、教学水平、自身素质、年龄不同,决定了校本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同。按照自主、开放的原则,运用课题带动法,充分体现人人都是培训者,处处都是培训地,刻刻都是培训时的特点,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利用网络资源,鼓励教师积极从网上寻求学习资源,促进教师自主学习。任课教师随时将学习研究的成果到自己博客上,丰富、共享培训资源、信息。定期由学校推荐并筛选出一个反映教育教学热点、难点、疑点、焦点的博客,作为学习主题,让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学习讨论。

  以专题讲座、课例、实验、研讨、小组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积极探索“参与、互动、合作、探究”的培训模式,倡导以学习型团队为载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反思、研究、进步、提高。

  1、校际培训:学校经过调查了解,根据教师普遍性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校本培训活动。

  2、教研组培训:根据各教研组特点,开展与各教研组专业紧密关联的培训内容。

  3、自我培训:老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表,根据自己发展计划,为自己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与兄弟学校组织开展合作培训活动,共享各校优秀资源,促进共同发展,让我校老师得到更多培训机会,得到更多收获,同时也可以宣传我校优秀的教育人才和资源,提升学校形象。

  (一)提高对校本培训的认识是做好工作的关键,要加强学习,把校本培训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办有特色结合起来,切实搞好培训工作。

  (二)加强校本培训的组织领导,加强过程监控管理和考核评价工作,做好相关纪录,认真落实培训方案。

  (三)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指派他们承担校本培训任务,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在理论与实践两层面都提高,促其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不仅能真实记录和反映员工在职期间接受教育培训的具体情况,为本单位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实际依据,还能成为才人培养的一座潜在的巨大宝库。在当今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浪潮引领下,科研单位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知识管理理念导入教育培训档案管理,令其重新升级“锻造”,便能激发其蕴藏的巨大潜力,为集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知识营养,积累知识财富,哺育科研单位整体人才队伍,成为本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

  创新是科研单位永恒的主题,而知识的存量、积累是科研单位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和创新的核心原动力。知识管理即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存储、分享、整合、利用、更新等过程将知识不断的反馈到知识系统中,形成持续积累的知识资源和智慧资本。科研单位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整合显性知识(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直接表达电竞竞猜官网平台的知识,如设计方案、装置图表、技术规格书、模型、程序、公式等)并挖掘出隐性知识(非直接表达或难以明确表述的存在于人的思维大脑中的知识,如经验、心得、感悟、洞察力等),同时以开放、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知识主体的能动性,使员工个人与单位集体的知识都得到有效利用和积极发展,最终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知识系统循环上升的目的,推动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队伍培养,使其具备优秀的竞争力。在知识管理的概念中,知识的沉淀、共享和学习是知识管理的基石,是组成“知识之轮”的三个重要环节,而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则可为“知识之轮”的高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常情况下,教育培训档案分为员工培训档案、培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档案三大类:员工培训档案是科研单位管理部门为员工建立的培训项目记录性材料,包含员工姓名、部门、培训时间、地点、名称、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等相关信息;培训管理档案是指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文件,如年度培训计划、建议书、评估报告、师资档案、培训证书、培训机构档案等;培训知识档案则是科研单位不断积累完善的知识数据档案,例如培训书籍、讲义、PPT、录像、DVD等各类信息数据。对应知识管理,科研单位收集、整理、建立教育培训档案的过程即是对知识的获取、沉淀与整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单位内部建设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即可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员工通过该系统共享、利用各类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即实现了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分享。此外,经过知识主体(管理者与员工)的主动收集、整理和再加工,还能深度挖掘出隐性的教育培训知识(例如以总结、交流等形式获取主讲人和参培人员的个体经验),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丰富本单位整体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员工在利用共享培训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消化后,经过工作实践又可将原获取的知识进行创新发展并再次反馈系统平台,使教育培训知识系统持续螺旋式上升。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力量。科研单位可以结合具体工作实际,以分析知识需求为前提,以实现教育培训知识在本单位内最大分享和利用、创造出最大价值为目的,构建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从而形成有效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系统,帮助单位和个人获得更好的知识收益。以科研单位A为例,经过前期对员工教育知识需求的调研和梳理,结合内部管理要求,科研单位A将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划分为了“培训管理”“培训资源库”“在线培训”三大模块:(一)“培训管理”模块。该模块下设员工培训登记、培训记录查询、培训证书库、师资档案库、历年培训计划、培训评估报告、个人培训记录等专栏,主要涵盖了员工培训档案与培训管理档案的内容。其中,师资档案库面向全体员工开放(录入了内外部讲师个人基本信息及教学的主要方向和特色),方便有学习需求的员工了解相关师资力量;个人培训记录专栏向员工个人开放,员工可全面掌握个人受教育培训的情况;其余专栏则面向管理人员,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动态监管——管理人员在员工培训登记专栏内以培训项目为单位录入本部门员工培训信息,并以附件形式上传培训教材、证书和签到表扫描件,经部门领导审核后生成《人员培训记录表》(含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参训员工姓名、记录人、考核方式、效果评价等信息);同时系统将各培训项目信息整合后自动生成以员工“个人”为单位的《员工培训记录总表》,不仅可以实时反映本单位教育培训的全面最新信息,还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如汇总员工个人、科室部门、本单位的年度培训学时,或分析各类培训的比例以及各部门的培训情况比较……这些数据是培训评估报告的重要数据支撑,为来年制订培训计划提供了有效依据。(二)“培训资源库”模块。培训资源库是教育培训平台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承载体之一,按教育培训种类规划为专业技能培训、质量培训、安全环保培训、资质培训、信息系统培训等专栏,同时按组织级别分为外部培训、院内培训、所内培训、科室培训、专业组培训,还根据科研单位A的实际需求增加了特色项目:工作经验交流专区。培训资源库配备搜索功能,员工可按感兴趣的培训项目、内容、组织部门、载体类型等关键词进行综合查询。库内教学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普通文档类教材,也有PPT、视频等新媒体类资源,其来源途径除靠各级培训管理部门的主动搜集还依靠广大员工的积极分享。例如,人力资源部门邀请某外单位专家来所开展专题讲座,经讲师允许,其授课PPT以及教学现场的录像视频作为本单位教育培训资源由组织部门上传至培训资源库(属性为外部培训、专业培训);与此同时,围绕该教学资源点,参加现场培训的许多员工自发上传了个人的听课笔记以及课后的教学问答交流记录、心得体验。又如,某项目组人员在该项目完成节点后进行内部工作小结和交流,梳理了项目总体进展,分析了项目推进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总结了应对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些既包含了显性的知识点(项目工作进程、问题、解决方案、成效等),又包含了许多隐性知识点(技术经验、项目管理经验等),会议记录人员经过挖掘、整理、加工将其转化成新的教育培训知识上传系统,与其他项目组成员共同交流分享。此外,普通员工还能针对工作中遇上的某项技术难点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工作经验交流专区中发起在线讨论,与其他共同关注此话题的员工展开深入探讨。(三)“在线培训”模块。此模块为培训组织部门提供了线上教学的新型培训方式。某些面向全体员工的宣贯类、职能管理类的培训,往往因为人员众多又比较分散难以一次性集中组织,而在线培训可以灵活解决上述问题。例如科研单位A按计划在内部召开年度安全教育培训,组织部门即在此模块下新建一项面向全体员工的专题安全教育培训流程(附注培训性质和具体要求),并将安全宣传视频、PPT等培训材料上传系统。该流程通过审批后由平台及时推送至全体员工个人,员工点击流程在线浏览安全教育材料按要求完成全部自学,系统即自动记录员工在线学习时间并生成相应的培训记录,同时向组织部门实时反馈本次培训的最新进展和总体情况,向未及时完成培训的员工个人发送培训提醒。

  (一)制度和组织保障。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离不开科学管理与必要的制度、组织保障。科研单位应结合实际工作建立一整套知识管理制度或具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细则,设立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的归口部门、管理负责人、各级管理员、联络员、审核员岗位并明确其具体职责,规范教育培训知识的产生、收集、积累途径、具备的要素和内容、审核、评定以及具体使用等。同时,教育培训系统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也需要有力保障,一方面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权限设置、运行监控、数据库备份、防火墙布置、病毒查杀等系统维护工作,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需由特定管理人员收集各方使用反馈意见,根据实践和具体情况对平台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完善。(二)有效的激励主观能动性。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石,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通过互动与交流实现集体知识的增值。员工对知识共享的积极态度在科研单位教育培训系统的知识积累与利用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本单位知识的创造和积累活动,科研单位在为知识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外,还应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一系列知识共享奖励举措,例如建立员工知识贡献积分奖励制度:凡在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中分享个人知识经验的员工均可获得初始分值,再根据该知识经验的共享反馈情况及评定结果累积分值,科研单位对年度内积分排名靠前或对集体有突出知识贡献的员工进行评优奖励,还可将知识共享积分纳入年度员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单位内部营造出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综上所述,科研单位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数字化构建教育培训档案,通过科学规划建立并有效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既能使传统的教育培训档案实现高效的动态化实时管理,又能充分挖掘科研单位内外部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集体内部分享、再创造,实现科研单位知识财富的持续积累,使教育培训档案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促进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

  [1]刘璇,张朋柱.知识管理在科研网络及企业中的应用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